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

[90's港星潮] 從何家勁與莫少聰的出現想到…(上)


不僅歌壇興Comeback,影壇同樣不時出現Comeback的人物。

今年就有兩個在香港電影久違的名字,吸引了我的注意:何家勁與莫少聰。

兩人不約而同的在今年的香港電影客串演出,莫少聰的《一個好爸爸》已經上映,飾演男主角古天樂的黑道兄弟,已經46歲的他還是一張娃娃臉,跟比他年輕近十歲的古天樂站在一起絲毫不顯老。而何家勁則客串演出《風雲II》的無名一角,儘管還看不到他的表現,這個選角著實可謂神來之筆,曾經演過亞視《中華英雄》的華英雄的他,演出無名的消息一出,普遍看到的迴響是很不錯的。

何家勁和莫少聰兩人乍看之下沒什麼關係,實際上也沒什麼關係,但兩人在娛樂圈的路,倒有不少相似的地方。兩人都出身於香港的亞視,同樣在八十年代成為台灣戲劇圈的搶手小生,同樣在九十年代成為台灣的唱片歌手。

在八十年代港劇熱潮之下(可參考敝Blog的港星潮前奏——港劇與台製港劇),莫少聰很早就來台灣演出三台的戲劇,1985年中視的《傲嘯江湖》開始,他成了炙手可熱的小生,隨後挑大樑演出華視金庸原著的《俠客行》,接著乾脆演遍三台,被楊佩佩相中演出台視《楓葉盟》、《火鳳凰》兩劇,加起來這一年他就拍了四檔三台的戲劇。只是莫少聰在台灣戲劇圈停留的時間不長,八十年代後期,他漸漸將重心擺在電影方面,1987年他主演的《中國最後一個太監》,可說是其代表作,更靠此片入圍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。

何家勁則先在1988年的《八千里路雲和月》擔綱演出岳飛一角,正派而帥氣的外型很得台灣觀眾緣,後來更加得到華視的重用,不僅幾檔連續劇搶著用他,甚至在1990年三台一波反港風潮之下,他仍被華視指名認定為「自己人」,絲毫不受影響。何家勁在台灣演出過多部電視劇,讓他在台灣比在香港更紅,一套超過兩百集的《包青天》中飾演展昭一角,正氣大俠形象深植人心,更是令他家喻戶曉兼名利雙收。

接下來要進入比較難堪的部分了,這兩個人,在九十年代都推出國語唱片,之所以能發片,當然不是因為他們唱得好,而是看中他們的影視知名度。

事隔多年,這邊再提到這兩人的歌唱生涯,倒不是為了批評他們的歌藝,是想回顧一下那個對本地唱片市場而言,可以說最好也可以說最壞的年代裡,不斷有演員撈過界跑去唱歌的現象。

八十年代還未算有大量港星在台灣發片,(港星)由電視圈走入歌壇的例子更是屈指可數,曾慶瑜是一個,不過也算是特例,因她的歌藝的確不俗,1988年還曾拿下金鐘獎最佳女歌星。大部分演員出唱片,唱功歌喉不是賣點,而是弱點,找演員出唱片,大多是看中他/她已具高知名度,不但方便上綜藝節目宣傳,也有基礎的影迷支持。

八十年代中後期以來,台灣歌壇「演而優則唱」早不是新鮮事,這從來不是港星的專利,反而是台灣本地先出現大量這種撈過界的例子,九十年代之前便有寇世勳、湯蘭花、林以真、陸小芬與李明依等等,除了走青春路線的李明依小有成績以外,其他幾位阿哥阿姐級的知名度雖高,但反而鎩羽而歸。追根究底唱片市場的結構到底與電視圈不同,要在唱片市場成功,最起碼要有明確的市場定位,知道哪些人是自己的消費者、會把唱片買回家——會打開電視看寇世勳、湯蘭花演戲的家庭觀眾,不是這些新唱片的消費人口,而他們又不是學生族群會追捧的偶像、更不是歌藝非凡的唱將,唱片賣點欠奉,於是空有高知名度,卻討不到便宜。

那為什麼明明演員出唱片大多失利,卻還是前仆後繼的越來越多人搶著加入唱片市場?

到了九十年代初,唱片市場一片榮景,有說法是只要十位歌星裡,有一人大賣就能賺,正好此時是香港影歌視在台灣最風行的年代,許多港星的唱片即使不能大賣,光靠知名度吸引的買氣,回本也不成問題,更別說如果能再製造出一兩個劉德華、郭富城,那就是一本萬利的生意。找已知名的港星發片,不僅宣傳方便,港片港星的巨星光環,也能吸引消費者的好奇心,於是不斷有港星重複著「演而優則唱」模式發片。

然而這種靠巨星唱歌的新鮮感來推銷唱片的方法,等新鮮感一過便慢慢失靈,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「演而優則唱」的港星,大多是第一張國語專輯成績最好,後來就每況愈下。

扯了這麼多,何家勁跟莫少聰,正好是可以拿來驗證一下的例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1.歡迎留言,但即日起不回覆匿名留言,敬請見諒。(匿名留言仍會照常發佈)

2.因Blogger會自動判斷垃圾留言,有時會產生誤判,若您的留言沒有顯示(尤其留言兩次或以上,都沒有顯示時),很可能是遭到誤判,待版工發現時會代為發佈,但有時間差,請見諒。

3.除非廣告或有不雅文字,皆不會主動刪除留言,但若您有需要保存您的留言,建議在送出之前先複製好,雖然次數極少,但偶有換頁或系統問題而導致留言被吃,而無法找回來的情形。